尊重是一種道德品質,體現了人的修養和家庭教育。
教育和修養Z大的區別在于,教育是一種習慣,是出身家庭的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果。修養就是智慧。你能懂得肯定別人,你懂得包容與別人不同甚至與自己相反的事物和觀點。
在當今社會生活中,只有尊重他人的人,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,才能在社會上走得更遠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。
那么作為父母,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呢?
引導孩子對他人有禮貌。
家長要從小引導孩子做有禮貌的人,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。人人平等。你尊重別人,別人才會尊重你。
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,不能光是尊重別人。如果孩子只是勉強做了一件看似尊重別人的事情,那么尊重別人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沒有意義的。
父母的直接教育是改變孩子行為習慣Z簡單有效的方法。因為孩子對父母有一種天然的依賴感、親近感和信任感。所以家長要從小引導孩子的言行,讓孩子健康成長。
父母應該以身作則。
父母之間也要和睦相處,互相尊重,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,在周圍人的行動中感受到尊重的美好。
只有讓孩子看到、感受到身邊人的日常行為,才能給孩子Z直接的模仿和學習。
很多家長并不重視這一點,往往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,所以發生沖突后,會在孩子面前揭露對方的缺點,甚至辱罵對方。這對他們的成長無疑是不利的。
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積極榜樣,而不是消極榜樣。在對待孩子的時候,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,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魅力和安慰。推己及人,慢慢就會潛移默化。
及時表揚孩子的正確行為。
當孩子做出合適的行為時,家長要及時肯定和鼓勵,讓孩子知道這是正確的,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繼續強化這種積極的行為。
對于孩子來說,父母的肯定是很大的內驅力。孩子被認可后會有成就感,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喜悅和滿足感。
比如,當孩子主動和大人說話時,家長要及時表揚孩子,讓孩子體驗到尊重他人和回饋他人的快樂。
通過不斷接受正向強化,孩子會體會到尊重他人的真諦,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