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開學,這些孩子又喜又憂。擔心的孩子就不用說了,平時成績不太好,對學習有抵觸情緒。很多孩子不喜歡學習,甚至認為學習是Z難的事情。有社會和學校的因素,但Z重要的還是家庭因素。其實有些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歡學習,而是對父母的一些言行感到厭惡。慢慢讓孩子變得自卑,易怒,叛逆,越來越討厭學習。如果你的孩子討厭學習,很可能你已經做了這些事情,看看你是否明白了。
1.期望值太高,孩子壓力太大。
所有的父母都是“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”,但現在的孩子除了學習成績,還要學很多特長。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綜合發展,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幫助。按理說,父母對孩子期望高不是壞事,但如果這種期望超過了孩子自身的承受能力,就容易出事。很多孩子不理解,“我努力了,父母還是不滿足。我該怎么做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?”
在父母的高期望下,孩子缺乏積極的鼓勵和肯定,覺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能讓父母滿意,就會逐漸自卑。過重的學習負擔讓孩子失去了玩耍和玩樂的時間,所以會讓孩子覺得學習讓自己變得如此壓抑,漸漸的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。
其實家長的期望應該和孩子的實際能力相匹配,不能對孩子太苛刻。給孩子適當的肯定和鼓勵,讓他們自信,他們就會對學習充滿熱情。
2.過于注重成績
大多數家長看孩子的學習,還是以成績為標準。孩子考得不錯,母親善良孝順,很平和;孩子考得不好,雞飛狗跳,鬧得滿城風雨。很多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成績,從而忽略了孩子好的地方,覺得只要孩子成績不好,其他的都不值一提。和孩子說話閉口都是學習和成績,忽略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。而且,如果家長過于看重分數,會逐漸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。時間長了,孩子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,就會厭學,甚至放棄學習。
家長不僅要看孩子的成績,更要發現孩子的優點,多鼓勵和表揚,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。如果孩子學習不好,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,而不是一味的壓制。
3.外部不當獎勵
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,喜歡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。比如“如果你考進班里前10名,我就給你買你喜歡的樂高?!薄叭绻馨磿r完成作業,可以玩一個小時手機?!备改副疽馐呛玫?,卻不知道這些外在的獎勵如果使用不當,會讓孩子失去內在的驅動力。父母一旦不獎勵孩子,孩子就不愿意學習。如果家長長期使用這種方法,孩子的關注點主要是獎勵,而不是學習。所以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讓孩子喜歡學習的問題,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。相對于這些外在的獎勵,父母不妨給孩子一些精神上的鼓勵,比如一個充滿愛意的擁抱和感激的語言。
4.過度管教讓孩子失去意識。
現在很多家長,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,放學后陪孩子做作業,然后幫孩子檢查作業。老師留的作業做完后,家長也會給孩子布置作業。這些孩子不愛學習,不是因為父母不關心,而是太關心了。父母完全把學習攬在自己身上,為孩子安排一切。慢慢地,孩子變得懶惰,失去意識。其實要想讓孩子喜歡學習,就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。只有孩子是喜歡學習的,沒有父母的管束也會做得很好。